产业何去何从「网络舆情分析」

北京飞鹰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公司 北京舆情监测软件

产业何去何从「网络舆情分析」

2019年5月15日 舆情监测软件行业新闻 0

从舆情产品的用户处反馈得到的投诉主要问题包括:产品的实用性不强,后知后觉对工作帮助不大(83%),信息的情感判定不准确、甚至是不能判断(100%),产品的自动分拣和过滤能力不强、信息抓取不全面、不及时(17%)。从上面的反馈可以看到,舆情产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市场需要健康的发展业态,为增强消费者对于其的认可度,行业需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一)秉持专业态度,精益求精「网络舆情分析」
  “一些舆情监测机构容易出现编造数据、预置评判、数据采样偏颇的情况。”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认为,舆情研究不是主观拍脑袋,而是通过客观数据还原社会真实意见构成。“无论事态朝着什么方向发展,都应冷静观察舆情走势,做出科学梳理,直面舆情危机中暴露的政府管理、企业管理的问题,提供理性建议。” 社会处于转型期,网络表达时常牵涉负面消息、消极情绪。网络舆情监测机构要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提出有建设性的立场主张。要正如《网络舆情研究阳光共识》中所呼吁的,“努力打捞沉没的声音,挖掘和释放网上的正能量,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民意素材。”
  专业态度还体现在舆情分析师的培养上面。上文已经提到舆情分析师的重要性和我国现目前的人才储备不足的现状。舆情行业应该加强专业网络舆情分析师的培养,在培养理念、培养途径和培养方法上进行革新,以适应行业发展需要。
  (二)完善产业链条,加长加宽「网络舆情分析」
  舆情产业中长期存在“官商媒教”各自为政,产业链建构脱节的现象。行业中有以技术为主要售卖点,销售相关软件或搭建监测系统的公司,有擅长于分析、处理数据,得出舆情报告的公司,有应对负面舆情,专注于危机公关的公司。虽然从现目前看,各家专注于某个方面,形成差异化竞争是一件看起来很和谐的事情,一块蛋糕大家一起分吃谁也不得罪。但是这种独占山头,各自为王的局面却不利于舆情行业往纵深处发展。舆情行业有其特殊性,舆情监测、分析、研究和处理的脱节不利于分析整个舆情事件的来龙去脉,不利于行业积累成功经验并做到及早预防。单一产品也往往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在舆情监控的产品线上,“无线舆论场”的兴起使得舆论环境复杂化,对网络舆情监测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私人化的微信朋友圈的崛起,使得舆论表达更为隐秘,具体数据难以提取,增加了舆情监测与研判的难度。要加强舆情监控新一代产品的开发,在原有产品升级更新的同时,注重努力抓取朋友圈的社情民意。另外,深度整合大数据。要注重舆情事件的关联性和规律性,横向和纵向对比研究归纳,深度开发多级市场,为社会各需要机构和个人提供私人定制产品服务。
  (三)促进产业协调,有序发展「网络舆情分析」
  在我国构成舆情产业的机构大致可分为五类:由软件公司和传统市场调查公司联合成立的舆情软件企业;依托人民网、新华网等主流媒体建立的舆情监测平台、由高校或学术机构创办的舆情研究所;由软件公司和高校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合作成立的舆情实验室和公关、营销公司。这五类机构之间也存在着各自为营,功能重合的现象。要促进舆情行业的协调发展,需要制定全国的舆情产业规划,分片指导,全面推进产业的均衡分布与发展;构建安全的舆情管理系统,保证信息收集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判断的准确度。
  此外,舆情产业正值方兴未艾之时,除了刺激它发展的政策以外,还需要构建舆情产业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协调产业的健康运行。多年来,由于我国互联网顶层设计的不足,严重影响了我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互联网治理的标志性事件是2014年中央网络信息安全和领导小组成立,由习近平总书记担任组长,李克强、刘云山担任副组长,并单独设立正部级办公室(中央网信办)作为日常工作机构。至此,对于舆情产业的顶层设计也步入正轨。自2017年10月1日起正式实行的《互联网论坛社区规定》,明确要求在网络社区平台上不论发帖、回复、留言或者是发弹幕、表情和标点符号,均要实名认证。此举普遍被认为将在治理网络“水军”的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也被外界视为新一轮互联网治理的信号。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